手路菜

聚會美食準備手忙腳亂?12道英式小點秘訣完整公開

夜幕下,燈光映出烤盤的金黃光澤。廚房裡彷彿響起輕微的嗶嗶聲,烤箱定時器準確報時。吧台邊,主廚瑪麗·史密斯(Mary Smith)熟練地搖動雞尾酒搖瓶,手腕一轉,微弱的銅鏍聲在空氣中迴盪。她左手夾起一枚剛出爐的迷你約克夏布丁(Mini Yorkshire Pudding),金黃酥脆的邊緣在燈光下顯得誘人;另一隻手則將鮮榨檸檬汁均勻淋在烤鯷魚薄片上,鹹香之中透出果酸的清爽。空氣中混合著烘焙麵粉的溫潤麝香、奶油在鍋中滋滋作響的微甜,以及醋漬小黃瓜(gherkin)散發的酸韻,仿若夜宴的第一樂章。時間接近晚間七點,客人陸續抵達,瑪麗按下哨音,席上的紳士與仕女們遞上一杯勁涼的琴酒,夜宴正式展開。

蘇格蘭酥餅的秘方,其實源自瑪麗的奶奶——一位出生於格拉斯哥(Glasgow)小鎮的烘焙匠人。奶奶的配方只用了三種食材:圓潤的切達起司(Cheddar Cheese)、冷藏無鹽奶油、以及粗粒海鹽。瑪麗回憶道:「奶奶總說,起司與奶油要在章魚拳頭般的溫度下輕輕揉合,不能過度發熱,否則酥層就塌了。」為了掌握那一層層如樹皮般的酥鬆,她曾在烤盤前一站就是一個冬季,用肉眼觀察乳脂逐漸釋放的氣孔。除了酥餅,蘇式小香腸卷(Sausage Roll)也是她家族的保留菜。小麥麵粉、豬絞肉混合少許鼠尾草(Sage)、百里香(Thyme),再包裹於手工酥皮中,送進攝氏200度的烤箱,表皮蜂蜜般上色。這些簡單的派對小點,伴隨著家人的歡笑與溫暖記憶,成為瑪麗每一場派對中不可或缺的靈魂。

派對小點的配方固然可複製,但那份氛圍與滋味背後的「英式精神」難以複製。瑪麗坦言,現代年輕人追求快速、低卡、素食化,許多小舖改以無麩質麵粉、植物黃油取代傳統乳製品,但酥皮的層次與風味總是欠缺一分歷練。「我可以教你如何揉麵、烤溫度怎麼抓,卻教不了你在手指冰涼時還能感受麵團溫度、從中找出美味平衡的直覺。」她說。如今,英國各地依然有烘焙師傅堅持現做現烤,讓派對小點在傳承中注入新意:有以啤酒(British Ale)入麵的麵包卷,也有以昆士蘭腰果(Queensland Cashew)製作的點心,衍生出更多跨洋變奏。但無論如何,當爐火與夜色交錯、當雞尾酒與笑語輕碰,最美好的滋味,仍然藏在那層層交疊的酥皮與隱約泛起的家族記憶裡。下一次宴會,或許你也能站在烤箱前,將屬於自己的派對精神,一道道緩緩烘烤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