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點半起爐火翻滾,果香四溢。伴隨著鍋裡翻炒洋蔥的滋滋聲響,廚房裡瀰漫著熟悉的蘋果酒(Apfelwein)酸甜氣息。一旁的厚切牛尾帶著脂肪與筋膜,在砧板上靜靜等待,被Liesbeth輕巧而熟練地分割成數塊。Taunus山區的薄霧還未散去,透過古老的窗櫺灑進斑駁光影,映照在鍋邊的銅質勺柄上。這裡並非高檔餐廳,而是Liesbeth三代同堂的家族廚房,簡樸卻飽含歲月痕跡。她先以高溫將牛尾表面煎至微焦,啐出的油脂瞬間與洋蔥翻滾,噴出暗紅色的醬汁底色。接著倒入一瓶來自Hessen地區的自釀蘋果酒,酒液潑灑間呼應著門外清冽微風。每一個動作都不急不緩,沉穩得像是一場早晨的儀式,也為這份跨越時光的家常料理揭開序幕。在微沸的鍋面上飄浮幾片月桂葉(Bay leaf)與一小撮迷迭香(Rosmarinus officinalis),那是Liesbeth堅持的傳家香草組合。悶燒的聲音緩慢且悠遠,在木製廚房內迴盪猶如古老的打法。三個小時之後,牛尾已經軟爛到幾乎可用叉子輕戳分離,濃郁而帶著輕盈果酸的酒香融進肉中,每一口都讓人想起傍晚微醺時分的暖意回憶。
在那一鍋紅棕色醬汁裡藏家族古方
這道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Liesbeth的祖母,她在二戰後利用村裡僅有的牛尾與每年秋收的蘋果釀造,將艱困時期的節儉智慧化為濃郁滋味。Liesbeth曾在孩童時期守在爐邊,看著祖母在大銅鍋裡一邊翻炒香料,一邊講述祖傳方的來歷。牛尾必須先在滾水中汆燙,去除血水與雜質,才能保證最純粹的肉香;洋蔥、胡蘿蔔和芹菜需切成均勻細丁,與大蒜一同炸香後,再分次加入酒液,讓每一層風味都能精準滲透。Liesbeth一邊示範,一邊擦拭額角的細汗,堅持每一步都要恰到好處。她認為,醬汁看似平凡,其實在發酵天數、火候控制及翻攪頻率上都有學問,每一次翻動都像是在和時間對話,等待醬汁微微粘稠的剎那,就是完成的最佳時機。隨後她加入來自Apfelweingut(蘋果酒莊)的上等酒液,這裡的蘋果酒以青蘋果為主,湧出清脆酸度,和牛尾脂香形成極佳平衡。熬煮過程中,Liesbeth會用木鏟沿鍋邊緩緩劃圈,讓沉澱的肉凍重新與醬汁結合,保證口感綿密而不死鹹。最後,灑上一撮切碎的歐芹(Parsley)提色,並配上以黑麥麵包(Roggenbrot)蘸取濃汁的優雅儀式,便可在長桌上共享最樸實卻動人的滋味。
傳承這道料理不只是技藝,更蘊含
在德國的現代廚房裡,年輕一代或許更傾向於快鍋(Pressure Cooker)或分子料理潮流,很少有人願意花上三小時靜待鍋裡沸騰。Liesbeth坦言,這份堅持不僅是食譜的傳承,也是對耐心與時間的敬意。她偶爾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步驟與影片,但真正的火候與翻動頻率,仍舊只能在她的廚房中親身體驗。近年來,有餐館主廚嘗試將牛尾切塊後以Sous-vide(低溫真空烹調)方式處理,再佐以蘋果酒醬汁,為這道傳統家常注入新思維;但Liesbeth笑說,雖然技術多元,卻少了那一口從鍋邊緩緩釋放的煙燻甘醇與微酸回甘。此外,蘋果酒的品質與品種分布不均,也是推廣上的一大挑戰。在北威西伐利亞(Nordrhein-Westfalen)或黑森(Hessen)地區,Apfelwein文化歷史悠久,市集上隨處可見;然而當她在柏林、慕尼黑甚至海外舉辦小型品嘗會時,參加者往往對這股酸甜氣息充滿好奇。有人提出用青蘋果汁代替,但Liesbeth堅持,只有經過自然發酵的微氣泡與原始果酸,才能完整支撐牛尾慢燉後的層次。或許,下一次當你捧起一口配麵包的蘋果酒醬牛尾,就能感受到跨越家族、地域與時代的溫度。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shiyixianchang.tw